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这片蒸腾着雾气的热带雨林,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一群特殊的“旅居者”——由一众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的青年学者集资所建的“林奈实验室”。他们被雨林里昼夜不息的生命律动深深打动,索性把实验室搬进了雨林边的县城,在藤蔓缠绕的秘境中解锁自然科普的新玩法。

从政策清单到合作蓝图,架起人才服务连心桥

勐腊县旅居人才招募公告一发出,像投下一颗石子,在林奈实验室里漾起层层涟漪,团队里15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老师纷纷扫描二维码,加入旅居人才库。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们当起“摆渡人”,捧着政策清单跑部门、访学者,把林奈实验室的专业特长和林草局的生态监测、教体局的自然科普需求一一对应。几番碰头下来,三方围坐一桌画起合作蓝图:林草局的野外监测点能成为实践课堂,教体局的校园科普可引入旅居专家资源。如今,协议框架已搭起骨架,只待细化内容,政策红利顺着这架“连心桥”,流进雨林深处、课堂内外。

从溪畔到实验室,科普公益藏着雨林密码

林奈实验室的科普公益,早已像雨林水汽般浸润勐腊。雨林溪畔,科普老师带着孩子们蹲成一排,指尖轻点水面,看小鱼倏忽游过,开展动物行为分析;实验室里,蝴蝶标本在灯光下闪着虹彩,雨林植物图谱铺满桌面,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送来的鱼苗在玻璃缸里摆尾——这些都成了最生动的教具。从“淡水鱼的家”到“蚊子的小秘密”,自2024年11月扎根以来,32场在地自然教育公益活动有序开展,1420人次的孩子在触摸与观察中,悄悄埋下科学的种子。

傣家竹楼里的自然教育课,藏着研学助农的巧心思

实验室还与周边村组合作,把研学课堂延伸到傣家竹楼。村民教小朋友们包烧、织傣锦,自然教育团则在村里的农家菜馆用餐,香茅草烤鱼、包烧金针菇都是就地取材的傣家味。村民家门口的土特产展销更热闹,孩子们捧着手工竹编扇子爱不释手,“这手艺透着雨林的灵气!”。研学脚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点子,科普与乡村振兴正沿着同一条路,往更远处延伸。(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组织部  罗艺、李梦)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