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灵寿县慈峪镇,有一个名叫黑山村的小村庄。这里虽然地处丘陵深处,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李玉生这位普通村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红色血脉的传承
黑山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据村史记载,1938年灵寿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该村建立了军械修理所,最多时达四五百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制作多种武器,有力支持了本县及周边县市的抗日斗争。1941年,灵寿县人民法院也曾移驻该村达三年之久。
正是在这样的红色氛围中,李玉生从小就听着祖辈们讲述革命故事长大。李玉山的祖父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运送物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
这些家族传承的红色基因深深影响着李玉生。他们从小就立志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让这片红色土地重新焕发活力。进入黑山村两委班子使他具备了为家乡谋发展的充足条件,他的家国情怀得以升华!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他立足实际,踏踏实实,与班子成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黑山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起来,群众都夸赞这一届班子团结、上进,为群众谋福利。
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2021年,黑山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生的带领下,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玉生积极响应号召,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积极践行者。
他们积极推动村史馆的建设。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战士,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包括当年抗日军民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宝贵财富。
10月14日,对于黑山村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村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省内外的作家和乡村振兴观摩团。
观摩团成员们纷纷表示,黑山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方面也同样值得学习借鉴。一位来自石家庄的作家感慨地说:“黑山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文化根基,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走得更远。”
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李玉生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他提议建设“红色文创基地”,开发具有黑山村特色的文创产品,他还计划与当地学校合作,将黑山村打造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成果与收获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李玉生始终坚持不懈。他们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黑山村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经济效益方面,绿色果蔬合作社带动了全村80%以上的农户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效益方面,黑山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村史馆的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逐渐被“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理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李玉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们制定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希望将黑山村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红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振兴示范区。
他们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将红色教育、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还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先行者。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发展的今天,黑山村人民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在李玉生的带领下,黑山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刘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