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民合作社1.6万家,家庭农场4.3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3000余家。强化联农带农。扎实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十双百”提质强能行动,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重点培育10个区域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0个区域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100个农民合作社和100个家庭农场,创新农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机制,发挥家庭农场示范作用,为小农户提供集成式、一体化服务。强化人才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能力,连续三年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列入高素质农民培训、举办农村经营管理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培训300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400余名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累计产生5名“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青岛市技术能手”和14名行业技术能手。强化政策扶持。全市共统筹中央资金5757万元扶持98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提升生产经营能力水平。开展“政策大礼包进万家”活动,把家庭农场“一码通”“随手记”免费记账软件点对点送到全市6万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年来,青岛市已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2.85亿元,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它们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通过“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聚焦制约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中的突出短板,选取作业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多个生产环节集中进行补助,帮助农户种地,引导农户集中连片经营,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累计补助面积250余万亩,补助农户近百万户,蹚出了一条“以服务专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统分结合”方式。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合算的事“统”起来,将统起来干不好、干不经济的事“分”下去,充分发挥村集体居间服务作用,由村集体组织农户统一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组织形式上,重点推广“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服务模式,在利益联结上重点推广“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收益+增收分红”的分配方式,兼顾农户、集体和服务组织三者利益关系,使各方都参与生产经营,多劳都能多得。比如,莱西市望城街道后堤村通过这种形式解决农民种地问题,由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500元/亩设置入股农户保底收益,可分配盈余由农户、村集体、服务组织按照“七二一”比例分红,生产经营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生产财务凭证账单群众随时可查,农户收益由入股前的400多元增加到800多元,村集体收入由3万元增长到近20万元,入股农户由最初的31户发展到311户,入股土地由104亩扩大到1487亩。 特别声明:内容来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如需投稿请联系18853281577,感恩你的关注与分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