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的晨雾还未散尽,曼允村的糯玉米加工厂已机声轰鸣。流水线上金灿灿的玉米粒跳跃翻涌,映照着村民岩温罕的笑脸:“从前守着‘薄地’发愁,如今攥着合作社股金卡,年增收3万!”党旗飘扬,勐往乡党委正挥毫写下产业突围、文明焕新、民生暖心的三维振兴答卷。

集体经济:从“薄弱困境”到“逆袭突围”的活力蜕变

面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模式单一的困境,勐往乡以经营性收入为零的曼允村为试点,通过“村党总支+0.1元入场股份”的模式,率先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立务工人员信息库612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分拣包装中心,以“村党总支+村民土地连片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建成小糯玉米加工厂,以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小糯玉米

并到加工厂务工,有效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人员年均收入增加3万余元,一条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由此形成。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小糯玉米地

紧盯粮经轮作绿色高效农业,结合勐往乡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托管”模式探索出“茭白—水稻”轮作特色路径,提升土地“含金量”。截至目前,曼允村共流转土地300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9000元。曼允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

以曼允村为示范,全乡各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盘活闲置资源、争取项目资金等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24年全乡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家,6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全年累计达139.1万元,同比增长43.99%,实现了集体经济的“逆袭突围”。

产业发展:气候赋能下的“多点开花”格局

芳菲三月,勐往乡的田野间随处可见一片片随风摇曳的金色玉米穗。曾经藏在云岭深处的乡村“土特产”,如今正华丽转身,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通过技术培训、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等多重举措,全方位保障花糯玉米的优良品质。同时,精心打造以小糯玉米为主题的“花糯”美食节,在激活节庆经济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打响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让这颗小小的花糯玉米真正成为铺就产业振兴之路的“试金石”。

“花糯”美食节现场

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区气候优势,勐往乡党委、政府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通过调研研究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规划,在稳固橡胶、甘蔗、稻谷等主导产业根基的同时,巧妙结合坝区与山区交织的资源禀赋,大力推广生姜、工业辣椒、芭蕉等特色经济作物,持续擦亮“曼糯古茶”、“纳碧傣酒”、“往香糯”等特色农业品牌,让产业发展焕发生机。通过成立党员技术服务队来破解村民种植技术瓶颈,定期开展田间培训、一对一技术指导,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精细化、高效化升级。

党员一线助农

此外,以农耕文化、乡村节庆、民族文化为发力点,举办系列特色节庆活动,年均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村寨农户增收50万余元,让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在勐往土地上奏响和谐乐章。

辣椒

生姜

茭农喜获丰收

社风民风:党建引领下的文明新风尚

殡葬改革是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工作的攻坚领域,更是破除丧葬陈规陋习的“必答课题”。勐往乡以推进生态殡葬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性价值重塑、精细化制度完善、创新性实践探索的组合拳,将生态殡葬改革与“帮办代办”服务深度融合——既以“一站式”服务有效破解群众在殡葬事务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又通过上门服务、政策宣讲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生态殡葬奖补政策传递至各族群众心中,逐步引导传统丧葬观念向“绿色殡葬、厚养薄葬”转变,让生态殡葬理念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双语向群众开展宣传

勐往乡持续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以“党员+N”多元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建立“党员中心户”,将村干部、民兵、妇女编入网格,构建起“网格联户、收集民情、化解矛盾”的精细化治理体系,让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一户农户。同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更省心。

当花糯玉米的甜香漫过梯田,当生态殡葬的新风吹散陈规,当合作社的股金卡捂热衣兜,勐往乡的振兴故事已汇入澜沧江的磅礴脉动。(勐海县勐往乡党委 胡丹妮、勐海县委组织部 刘超良)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