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思想传承上赓续中华传统美德,在使命担当中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于贯彻实践下展现治理方式创新,让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要认真执行《条例》),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厚植文明根基。

要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理念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坚持勤俭节约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好传承,也是坚持低碳、绿色、环保、友好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的最佳体现,勤俭节约理念引领着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勇于担当勤俭责任,在资源约束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要把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体现在行动中,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小事小节做起,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血脉,始终镌刻在民族品格深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勤俭节约是生存智慧,是生活良方;在物质丰盈的当下,勤俭节约是文化传承,是传统美德。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体现的是对资源的珍视、对劳动的敬畏、对成果的珍惜,是思想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最好传承。《条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正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这种传承托举中华民族千年节俭的思想根基,延续中华民族“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民族传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要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担当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厉行节约是《条例》的明确要求,清晰传递出新发展阶段的刚性需要。在全球资源约束加剧、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早已超越个人品德范畴,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未来的战略使命。《条例》通过严控预算管理、规范公务支出等全链条制度体系,以制度刚性回应这一时代课题,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担当体现在国家治理中。从“光盘行动”掀起全民节约热潮,到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系统化推进,再到循环经济产业蓬勃兴起,厉行节约正转化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实践。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是对地球资源的珍视,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更是为子孙后代守护发展根基的担当。从现实生活中“按需取餐”的文明引导,到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实践;从家庭开支注意节约的言传身教,到党政机关公务支出的严格规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每一次实践,不仅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贯彻,也是对“爱惜民力”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资源可持续性的庄严承诺和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深沉守望。党政机关要严格抓好过紧日子各项制度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无论是会议举办、公务接待,还是项目建设、办公运行,都要坚持从严从简原则,精打细算,强化约束、严控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压缩非必要行政开支,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兜牢社会保障底线,以行政成本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确保财政资金最大限度释放惠民效能,让群众看得见实惠、摸得着幸福、感受到温暖。

要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风尚体现在创新实践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激活治理智慧,以细微化管理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让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推动惠民政策从纸上落到实处,真正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新发展阶段,党政机关承载着以创新实践引领社会风尚的政治使命。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办公设备、会议场地、闲置资产的高效调配,降低重复采购成本。同时,将《条例》精神深度融入机关运行全流程,通过系统化培训、常态化教育,推动干部职工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讲勤俭”的行动自觉。在此基础上,健全“日常督查+专项检查+社会监督”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压实主体责任,对浪费行为严肃追责问责,以严实作风、刚性约束坚决遏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隐形变异,建设党政机关清廉节俭形象,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作用,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在全社会凝聚起崇俭戒奢的广泛共识,推动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社会风尚,使节约型机关建设从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升华,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创新实践中落地生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厚植文明根基。(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孙学祥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