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通讯员 刘薇)“没想到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帮我办好了低保,现在看病、生活都有了着落。”近日,滨海街道南小庄72岁的毕阿姨说起救助服务,眼里泛起暖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像毕阿姨这样被“主动发现”并获得帮扶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从独居老人到重病家庭,从残疾人士到困境儿童,新区用一次次“向前一步”的主动服务,把民生保障的网织得更密更暖。
走村入户,把救助送到群众身边
“大爷,最近身体咋样?生活上有啥需要帮忙的?”这样的问句,是救助工作人员日常走访的“开场白”。2025年6月,灵山卫街道在摸排中发现,李先生因精神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工作人员没有等他来申请,而是主动上门收集材料,全程协助办理低保,7月25日顺利完成认定。
这样的“主动发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成常态。滨海街道的高女士一家,丈夫患多种恶性肿瘤,全家仅靠她务工支撑,儿子今年高考取得640分的好成绩,面对升学所需的各项开支,家庭倍感压力。7月,救助工作人员在常态化摸排中了解情况后,迅速入户调查、办理低保,8月起即可享受低保救助待遇,还为其子申请了大学生救助,让这个负重前行的家庭松了口气。
从城市社区到乡村角落,青岛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铁脚板”摸排主动发现作用,组建由村居干部、网格员组成的“主动发现服务队”,救助工作人员定期入户走访,精准识别困难群众需求,推动救助工作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2025年以来,西海岸新区新纳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400余人,临时救助2000余人次,通过“政策找人、服务上门”,让“等救助”变成“送救助”。
精准施策:为特殊困境开良方
“15400元临时救助金到账那天,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大村镇的邓先生仍然记得今年6月的场景。他在确诊直肠癌后花光了积蓄,离婚后照料孩子的压力让家庭负担愈发沉重。更棘手的是,他名下有多辆报废车和5家未注销的工商注册,按规定可能无法申请救助。
但大村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没有简单地“一刀切”。他们一边耐心解释政策,一边对接交警部门核实车辆状态,指导邓先生注销过期工商信息;一边协助他申请临时救助,确保救助金尽快落实。“这笔临时救助金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工作人员还一直帮忙梳理后续申请低保需要准备的材料,这服务太实在了。”邓先生表示。
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在开展救助工作中,既严格落实政策,又注重精细服务,针对特殊困难家庭的复杂情况,通过政策联动、部门协同等方式,主动为群众想办法、解难题,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同样感受到“精准帮扶”的,还有泊里镇的安先生一家。安先生患尿毒症,妻子无业,家庭生活困难。救助工作人员走访发现后,量身定制了“救助包”:先办低保解决基本生活,再通过“一站式结算”减轻医疗负担,自费部分予以临时救助,待安先生病情好转后又帮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从治病到生活,政府把每个环节都想到了。”安先生送来的锦旗上,“扶弱济困 雪中送炭”八个字格外醒目。

暖心服务:让救助更有温度
“妈妈,今天我制作了果茶,还画了环保袋!”暑假里,灵珠山街道低保家庭的小朋友,兴奋地跟妈妈分享在“青少年成长加油站”的收获。这样温暖场景的背后,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从“物质救助”向“多元服务”延伸的努力——不仅聚焦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注重满足其多层次需求,区民政局牵头摸需求、搭平台,推动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指导各镇街结合实际需求“量体裁衣”:泊里镇“泊心爱理”项目半年间为400多人次提供理发、心理疏导等服务,把细致关怀送到身边;灵珠山街道“青少年成长加油站”暑期开展15场活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用欢声笑语点亮童年;滨海街道围绕救助对象需求提供的健康讲座、居家清洁等服务,成为困难群众身边的“暖心小事”。
为凝聚更大合力,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鼓励各镇街联动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社会力量,培育打造特色项目。“芯台佑康”项目聚焦低保人员和困境青少年,提供体检、视力训练等服务;琅琊镇的项目通过上岛巡诊、心理咨询等守护海岛群众……从心理关爱到日常照料,从儿童成长到健康守护,一张“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网在西海岸新区正越织越密,让更多困难群众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暖意与希望。
从主动敲门的走访,到因地制宜的帮扶,再到物质与心灵并重的关怀,西海岸新区的社会救助,正以“有温度的精准”,让每一份困难都被看见、被回应。正如一位基层救助工作者所说:“我们多走一步,群众就少难一点。”这一步步的温暖,正汇聚成照亮困境的光,让救助的底色更足、更暖。
特别声明:内容来源青岛市民政局,如需广告等商务合作请联系18853281577,感恩你的关注与分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