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捏着草帽站在村委会老屋檐下,看着几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一步步踏进院门。脚下的红土黏性重,新踩出的脚印格外清晰。我心里犯着嘀咕:这些细皮嫩肉的娃娃,能在这红土地上扎下根吗?别是匆匆过客,一阵风就吹走了影。

头一个月,他们像认家门的小雀儿,天天往党员家里钻。小肖找到老岩家时,老头正蹲在火塘边闷头编竹筐,眼皮都没抬:“开会?不如多砍两捆柴实在。”没过多久,镇上管驻村的队长来了,不念文件,倒把“四个不摘”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成了“种包谷要勤薅草”的庄稼经。说来也怪,第八回主题党课后,老岩自个儿摸到了村委会咕嘟着:“这些娃娃,比我家那混小子有耐性多喽!”工作队的同志还当起了党建指导员,把支部活动排得明明白白,连党费收缴都记成了台账,我这个副支书,倒成了他们的学生。

真正让我这心里“咯噔”一下亮堂起来的,是他们带着村干部满世界跑产业那股劲头。车图大哥私下跟我嘀咕:“副支书,驻村干部要带咱去看啥‘热情果’,怕不是瞎折腾钱?”结果呢?六七个乡镇跑下来,小肖那本子写得密密麻麻,什么“亩产400公斤”“亩产值1.5万”,到了他嘴里,全变成了咱庄稼汉一听就懂的“种一亩能抵三亩甘蔗”的大实话。106户乡亲跟着种了580亩,摘果那天,王婶一边数着满筐金黄的果子,一边咧嘴笑。

更没想到的是他们能引来“金凤凰”。沪滇项目的资金一落地,350亩老茶园里就套种上了绿油油的澳洲坚果苗。小肖蹲在地头,树枝在红土上划拉着:“这叫一地生两金!”咖啡企业的人来考察,我领着看了三块好地,最后人家拍板在老茶场边上试种150亩咖啡苗。省热作所的技术员来教修剪,好家伙,220多个村民举着手机围着拍,老张举着剪下的枝丫,半信半疑地问:“老师傅,这样剪真能多挂果?”如今他逢人便夸:“嘿,还是得信科学!”

他们卖东西那本事,更是让我心服口服。工作队的年轻人点子活络,在村委会活动室支起摊子搞“云端卖货”,去年积压在仓库里的精品茶叶,硬是被他们热热闹闹地“清了仓”。今年开春刚收上来的鲜菌子,还没捂热乎呢,又被省农垦局的食堂一口气订走了两万多斤。李大哥看着装满山货的货车开远,蹲在路边给我递了根烟,感慨道:“以前咱背着这些宝贝赶集,路上就得耗俩小时,还不一定卖得掉。现在好了,人家动动手指头,卖得又快又多!”

村寨的变化是看得见的。100盏路灯亮起来那晚,媳妇说:“夜里走寨串门都不用打手电了。”两个篮球场刚刷完漆,孩子们就抱着球往里冲,跑累了钻进新修的公厕,再也不用往竹林里躲。每周爱国卫生运动,小组干部带着公益岗的乡亲扫村道,连放暑假的学生都扛着扫帚来——这光景,我当副支书这么多年头回见。

那天傍晚,我跟小肖站在热情果基地边上,看夕阳把果园染成金红色。远处村寨的灯一盏盏亮了,像撒在山坳里的星星。望着这光景,我忍不住说:“当初你们来,我还当是过路的客。”小肖正低头在手机里记着明天要联系的收购商号码,闻言抬起头,咧嘴一笑,眼神亮晶晶的:“副支书,我们的行李啊,早就在这院里‘打开’、‘生根’喽。”(曼令村党总支副书记  岩当)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