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朱海龙)她们,是威严法徽下明察秋毫的正义化身;她们,是纷繁案件中抽丝剥茧的智慧担当;她们,是法治道路上执着坚守的赤诚力量。三月的风,揉进了花的芬芳,也揉进了属于她们的节日——女法官国际日。在这明媚春日里,让我们向每一位身披法袍的她致以敬意:愿你如春风中的灯塔,指引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卓然而立、绽放光芒。


梁岩

释法析理,融法于情。从“情”出发,把每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把每一起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做一名接地气、有温度的法官,是我在法院工作以来一直遵循的理念。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我把关爱青少年成长、关注原生家庭环境、保护家庭完整作为涉未成年案件的必然因素考虑,审理案件时既要解决家庭纷争,又要维护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更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案小案皆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秉持着“如我在诉”的意识,继续脚踏实地耕耘,忠诚守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全力书写司法为民的如磐初心。


刘亭

还记得初入法院时,青涩的我怀揣着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正义的向往,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这些年,我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看见别人的悲欢离合,也经历过无数个属于自己的挑灯夜战。而这些,让我得见众生,更让我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基层女法官,我深知每一次法槌起落,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次判决书写,都倾注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中守护司法公正,在细微处传递司法温度,努力用法律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向着心中公平正义的理想奋勇前行。

赵文倩

在法院工作已将近九年,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开庭时的紧张与激动、第一次独立完成判决时的开心与喜悦。起初我并不理解成为一名法官的真正含义,我只是渴望亲身感触佩戴法徽的耀眼,身着法袍的威严。但在从一名法官助理成长为一名法官的过程中,让我慢慢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身份和岗位的转变,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法官,我们不应该只把结案作为第一目标,我们应该追求案结后的法律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对的起我们佩戴的天平、对得起身上穿的法袍。其实在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中,没有多少大案要案,多数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但事情再小,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用一言一行诠释法律的一字一句,用责任与担当守护公平正义,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份情怀、一份信仰。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会一直保持对法律的忠诚和对审判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张海艳

从事司法工作已有七年,在这期间我逐步从一名法官助理成长为一名员额法官。成长过程中,我深知这一职业赋予我的不仅是责任与权威,更是守护公平正义和社会良知的使命。在工作中,女法官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的耐心,能让当事人在倾诉中平复情绪;我们的细腻,能在复杂的案件中洞察真相;我们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需求,让法律的威严与人性的温暖完美融合。我们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平衡事业与家庭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坚韧,更加懂得珍惜。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作为新入额女法官,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秉持司法为民的理念,用真心去倾听当事人的声音,用真情去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利用女性优势,在法治的道路上,绽放属于我们的光芒。


庞振宇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在法院度过了七个春秋。从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到能独当一面的员额法官,身份与岗位虽有更迭,可心底对法律的尊崇与热爱从未动摇。回望来时路,那些在卷宗中翻阅过的人间冷暖,在法庭上倾听过的悲欢离合,让我愈发懂得:司法的天平不仅要称量证据与法条,更要感知人心与温度。“心系群众,公正为民”,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进骨血的职业基因。我曾为厘清案件的关键证据连续挑灯阅卷,曾在严寒冬日冒雪实地勘验;面对家暴受害者颤抖的控诉,我学会用更柔和的语气引导陈述;遭遇当事人因误解而拍桌怒吼时,我坚持用证据和法律条文搭建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女性法官,我深知自己始终在“双重角色”中寻求平衡:既要如利剑般斩断纷争,又要如春雨般浸润人心;既要捍卫法庭的威严,也要理解母亲在庭审间隙看向孩子的焦灼目光。而当每一次成功化解纠纷、作出每一个公正判决时,那些熬过的夜、咽下的委屈,都化作了胸前法徽更璀璨的光。犹记初任法官时,导师赠言:“做法官,要像天平一样不偏不倚。”七载春秋,我以这句话丈量每一个脚印。如今,我想为它续写属于女性法律人的注脚:“做法官当如天平,而做女性法官,还要成为一株玫瑰——既有刺破不公的锐利荆棘,亦有呵护生命的柔软芬芳。”未来的长路,我愿继续做这样的存在:用裁判文书书写正义,用女性力量温暖司法。让每一次法槌落下时,既有金石之音的凛然,也有春风化雨的慈悲。(来源:青岛胶州法院)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