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第十一届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贵阳国际会议中心的报告厅里,灯光柔和,屏幕闪烁。投影幕布上,高原尾矿库的三维渗流模型实时跳动,红色的预警光点沿岩溶管道闪烁。许汉华沉着地按下激光笔,一组数据定格在大屏上—“渗漏率从15%降至5%”。台下,来自全球的专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套源自中国西南山区的技术方案。而最后一帧,是无人机镜头捕捉到的画面:修复后的尾矿坝边坡上,嫩绿的苔藓蔓延,与远处苗寨升起的炊烟交织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这是属于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也是“云南省产业导师”、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云南省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副总经理许汉华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以科技力量守护山河安澜的生动缩影。
从地质学子到科技尖兵
出生于福建龙岩,成长于山川之间,许汉华自小便对大地充满敬畏。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求学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如今攻读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
2016年,他毅然放弃深造机会,加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一名助理工程师做起,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讲奉献、特别有激情”的昆勘精神淬炼下,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昆明长水机场扩建工程曾因跑道下方的隐伏岩溶空洞群面临停工危机,许汉华临危受命,带队攻坚。“西方理论解决不了高原问题,我们必须闯出自己的路。”正是这份笃定,他开启了高原岩溶灾害防控技术从“0到1”的突破之路。
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突围
十年磨一剑,许汉华和他的团队,正以坚韧与创新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主持研发的“空—天—地—井”四维融合探测技术,让50米深的地下岩溶结构纤毫毕现。这一技术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更为重大工程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超2亿元。从长水机场到中老铁路,从西南矿区到高原隧道,它如同一双“科技慧眼”,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在西藏金龙铜矿,他带队研发深部矿山治水与生态修复技术,将矿坑积水转化为草原活水,滋养起108公顷高原草甸,藏羚羊再次回归,曾经荒芜的矿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更极端的挑战,他将科研阵地延伸到世界屋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腹地,零下30℃的严寒环境下,许汉华带队攻克植被成活难题,让寸草难生的高寒边坡重新披上绿装,为高原生态修复贡献了成熟可行的“中国方案”。
把实验室搬到现场
从玉溪矿业塌陷区到兰坪金鼎锌业排土场,从高寒无人区到雨季塌陷区,许汉华“每年磨破5双劳保鞋”。
2023年,红河州个旧矿区突发塌陷,他带着自主研发的“岩溶CT仪”深入险境,连续奋战38小时,为3万群众安全撤离争取到黄金72小时;在西藏金龙铜矿项目,他顶着零下28℃的严寒和8级大风,带队完成67平方公里的勘察、27000米的钻探进尺,建成全国海拔最高的岩崩监测网。
从赤道线到雪域高原,从地下井巷到高原风雪,许汉华的足迹遍布祖国每一个险峻角落。他常说:“实验室不是办公室,而是大地本身。”十年来,他用脚步丈量山川,以汗水和智慧诠释这句朴素而坚定的信念。
科技为民,心系山河
“科技,最终要服务人民。”这是许汉华始终坚守的信念。
他研发的低碳泡沫充填材料,让治理成本大大降低;他推广细粒尾矿闭库技术,使废弃矿山重新披上绿衣,变成村民增收的新基地;他临危受命,72小时内紧急处置1万余吨超标毒水,守护了十几万群众的饮水安全;他负责修复易门箐铁矿,让矿区化身高原蓝莓产业园,村民年均增收4.2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头并进。
当飞机从昆明长水机场腾空,当藏羚羊在高原草甸自由奔跑,当蓝莓果实压弯枝头,当兰坪“十八雄关”守护下游平安—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份坚守,一份担当。
许汉华,这位青年科学家,正用青春和智慧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河安澜,也托起百姓的笑颜与安康。(阮玲云 姜淇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