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我们站在了一个文明转型的历史关口。回望过去半年,从DeepSeekR1横空出世到DeepSeekv3.1国产芯片适配突破,从全球人工智能论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到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正式出台,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中国正在AI 时代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更具包容性和可控性的发展道路。
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2017 年,我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份重磅文件分别勾勒出了中国崛起的两大支柱: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而2025 年的《“人工智能 +”行动》,正是这两大战略在新时代的自然演进与深度融合,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科技为体、文化为魂” 的新阶段。
从2017年到2025年,历时八年,我国的国家国家战略展现出了罕见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这条清晰的底层逻辑就是:一方面以最大的热情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力求领先;另一方面以最深的自信回归自身最悠久的传统,汲取智慧。最终目的,是要将二者进行一场“伟大的合成”,创造出既能带来繁荣富强,又能保持社会稳定、文化认同和道德关怀的新型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肩负着特殊使命。不仅要掌握先进的AI 技术,更要深植文化根脉;不仅要会编写代码,更要懂得科技向善;不仅要追求个人卓越,更要心怀天下苍生。
东方式AI 教育不是要排斥西方技术,而是要为技术发展注入灵魂和温度。它秉承 “仁爱” 思想,引导我们思考 AI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增进人类福祉而非替代人类;它汲取 “天人合一” 智慧,教会我们用系统思维理解复杂世界;它践行 “知行合一” 传统,强调伦理思辨与技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它发扬 “美美与共” 精神,在技术创新中促进文明对话。
恰同学少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做文化根基的创新者。在学习编程算法的同时,主动研读中华经典,从《论语》《道德经》等典籍中汲取智慧养分。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恕道精神融入算法设计,将 “中庸之道” 的平衡智慧用于技术决策。
做有温度的技术开发者。在项目设计中始终思考“我的创作能让世界更美好吗”。积极参与 “科技向善” 的实践项目,如开发辅助老年人的智能伴侣、设计促进教育公平的 AI 工具、用 AI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
做负责任的时代公民。勇敢质疑技术的不当应用,参与制定负责任的创新规则。在校园中组建“科技伦理工作坊”,定期讨论 AI 带来的伦理挑战,培养辩证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
做文明对话的桥梁。既要扎根中华文化,又要具备全球视野。主动了解不同文明对科技伦理的思考,成为文化间的翻译者和沟通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之中。这场“科技为体、文化为魂” 的伟大合成,需要每一份青春力量的参与。让我们效法毛泽东等湖南第一师范前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情,在新学期的起点上立下志向:既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锋,又要做文化传承的使者;既要攀登科学高峰,又要守护人文价值。在新学期立下志向:既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锋,又要做文化传承的使者;既要攀登科学高峰,又要守护人文价值。
期待在这个AI 重塑世界的时代,我们能够共同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伦理担当的 “仁爱智者” 与 “和合创新者”,为东方式 AI 发展道路贡献青春智慧!
祝愿各位同学新学期学业进步,在AI 新文明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