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理论宣讲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成为罗市镇群众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
傍晚时分,江西宜春奉新县罗市镇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家院落渐渐热闹起来。兰田村禅林茶厂,刚结束一天采茶劳作的村民们围坐在茶地旁的空地上,听民警和志愿者们用当地方言讲述着反诈知识和惠农政策。“去年邻村张叔差点被‘茶叶收购预付款’的骗局骗走两万块,就是因为没听过这些防骗技巧。”罗市派出所民警陈警官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阵阵讨论声。这样的场景在罗市镇的各个村组已变得司空见惯。

近年来,罗市镇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农忙时间不固定的特点,创新组建由派出所民警、宣讲志愿者、青年干部组成的“声”入人心宣讲队,探索出“农闲时段+田间阵地+案例宣讲”的基层理论传播新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法规伴着泥土芬芳走进群众心里。
错峰宣讲:宣讲融入群众“空闲时” 。罗市镇理论宣讲队充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建立“农事日历”,避开春耕、夏种、秋收等农忙时段,选择清晨、傍晚和阴雨天等群众相对空闲的时间开展活动。“我们白天忙着采茶,哪有时间去听宣讲?现在他们晚上来茶园边讲,我们搬个小板凳就能听,还不耽误干活。”兰田村茶农王大娘说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据统计,今年以来,宣讲队利用农闲时段开展活动30余次,其中傍晚时段占比达65%,群众参与率较传统宣讲模式提升30%以上。在农忙时,宣讲队更是推出“流动课堂”,民警和志愿者背着宣传包穿梭在田间地头,趁着休息的间隙开展“碎片化宣讲”,把安全知识和政策解读送到田间地头。
案例教学:警民联讲注入“生活气” 。大家看这个反光条,晚上车灯一照就发亮,能大大降低农用车追尾事故。”在竹溪村的休闲广场上,志愿者们正在为村民免费粘贴反光条,民警则结合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讲解“一盔一带”的重要性。这种“实物演示+案例分析”的宣讲方式,让群众听得进、记得牢。
讲队特别注重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将“中国好人”郭金乐于助人、“宜春好人”罗时琴孝老敬亲等故事融入理论宣讲中,用鲜活案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禁毒宣传中,志愿者们拿着印有新型毒品仿真图案的宣传扇,结合本县查处的涉毒案例,向村民讲解“奶茶粉”“巧克力”等伪装毒品的识别方法,发放宣传资料80余份,解答咨询20余次。
警联合宣讲模式不仅提升了理论传播的实效性,更推动了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今年以来,罗市镇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0%,电动车交通事故减少25%,村民主动参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的人数显著增加。
阵地伸:构建全覆盖宣传网络。为巩宣讲成果,宣讲队进一步拓展宣传阵地,线上制作政策解读、工作动态的相关视频或图文,利用视频号将宣讲视频、案例资料分享到村民群,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学习。例如,在“一盔一带”安全宣传期间,针对部分村民骑电动车不戴头盔、违规加装雨篷的问题,宣讲队现场拍摄素材制作警示短视频,将不规范行为作为反面案例直观呈现。视频上线后迅速引发村民关注,单条浏览量突破7万,既曝光了安全隐患,也让规范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线下发展文艺小分队、村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传播。进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支持下,宣讲队创新推出“文艺+宣讲”模式,将理论知识编创成三句半、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宣讲“活”起来、“热”起来。目前已累计在文化广场演出20余场,真正把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咱说丧事要简办,文明环保无隐患;不收礼金不办酒,厚养薄葬好新风……”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充满温度的句子,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有效破解了理论进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夕阳西下,罗市镇文化广场上,宣讲队的志愿者们还在为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悠扬的宣讲声和阵阵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美丽的乡村暮色中。下一步,罗市镇将继续通过组织青年志愿力量实现全域覆盖,巧用“警民夜话”盘活碎片时间,创新运用顺口溜等文艺形式增强吸引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泥土香”、伴着“烟火气”、融入“顺口溜”,深深扎根于基层沃土,凝聚起强大的思想共识、文明新风和精神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