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中红色文化引领的核心要义,2025年7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再生禾浪涌荔城,青春躬耕助振兴”实践队奔赴莆田市秀屿区,走进莆田市乡村记忆档案展示馆。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引领,在革命历史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中解码乡土发展密码,将红色基因注入“三农”工作实践,以青年力量书写“红色引领、产业筑基、文化聚力”的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解码莆仙文化:乡音童谣里的传承密码
实践队首站驻足“莆仙方言童谣”展区。《道一糕》的童趣韵律与《五日节》的民俗印记,通过方言文字与插画鲜活呈现。“‘橄榄盐,冈上赶’,短短一句童谣藏着莆田的物产与生活图景!”队员们诵读间,不仅触摸到方言的鲜活魅力,更发现这些童谣如“活化石”般镌刻着地域文化基因——从节日习俗到生产智慧,从语言特色到审美情趣,乡音乡情在字里行间奔涌。
“方言童谣是乡土文化的基因库,守护它就是守护乡村的文化根脉。”实践队成员感慨道。作为青年学子,既要研读“书面文化”,更需聆听“乡土声音”,让方言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回溯红色记忆:历史展馆中的精神力量
步入红色历史展区,泛黄的《毛主席语录》、激昂的革命宣传画、巨幅《开国大典》油画,将时光拽回热血岁月。队员们凝视展品,在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唯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方能在服务乡村时更显担当。

“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激励我们奋进的‘教科书’。”实践团指导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强调,红色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根脉,唯有传承红色精神,乡村振兴的步伐才更坚定。
触摸农耕文明:老农具里的创新启示
在农耕器具展区,蓑衣、犁耙、谷筛等老农具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传统农耕智慧。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从农具构造中解读先辈的生产逻辑,作为聚焦再生稻研究的团队,他们敏锐察觉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再生稻技术”融合的契机,认为再生稻“一种两收”的栽培模式,是对传统农耕“留桩复育”经验的科学升级,后续计划深入田间探索再生稻产业创新路径。

实践队员从老农具中获得再生稻研究的创新启示,他们将以再生稻技术为纽带,让传统农耕精神与现代农业科技深度融合,既响应相关规划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号召,又通过“再生稻+”模式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扎根,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青年解决方案。

图为实践队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在莆仙方言童谣中解码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从红色历史展品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根脉,于农耕器具陈列中探寻传统智慧与再生稻技术融合的创新启示。实践团队以“红色文化引领发展航向、农耕文脉厚植文化根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春动能,推动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与产业振兴的深层逻辑在乡土场域同频共振,切实回应“将红色基因融入‘三农’实践”的时代命题,以青年担当诠释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与实践深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