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综合楼会议室举行,播州区新民镇在贵阳的流动党支部书记宋江武正在畅谈自己在外工作经历和心得体会,引发了在场其他流动党员的强烈共鸣。

“虽然人在贵阳,但组织对我们的关心一次也没落下,党支部的学习提醒和资料总是第一时间送达。”宋江武表示,他主动融入当地党组织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流入地党组织和党员同事们的认可,成为大家眼中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榜样。

流动党员如同放飞的风筝,飞得再远,组织这根线始终牢牢牵引。针对当前农村党员流出贵阳务工增多、分布广泛、传统集中教育管理模式难以有效覆盖的实际,新民镇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在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着力破解“联系难、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确保在筑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织密管理网,牵紧教育“引线”

为确保在筑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缺位,新民镇着力构建以“线上平台同步学、流入地域就近学、结对联系督促学”为核心的在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学”机制。通过建立动态信息库,精准掌握每位在筑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工作地点和联系方式。为每位在筑流动党员明确结对联络员,由联络员定期发送学习清单,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学习辅导和思想交流,把“面对面”变为“线连线”“屏对屏”。同时,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对接,尝试建立跨区域联系协调机制,打破地域壁垒,在贵阳建立流动党支部,为在筑流动党员就近参与学习与组织生活搭建平台。

搭好服务桥,筑牢暖心“港湾”

新民镇将服务延伸到在筑流动党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组织关怀跨越地域阻隔,成为在筑流动党员在外的“坚强后盾”。利用驻贵阳流动党支部这个平台和“遵传红·联千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在外党员、乡友召开座谈会,一方面详细介绍家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变化,让他们实时感受家乡脉动;另一方面认真听取他们在外工作生活的困难诉求,收集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建议,让在筑流动党员既“知家乡事”,更“参家乡政”。对于有返乡创业就业意愿的党员,镇党委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区人社局及本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全方位支持,累计服务达180余次,为党员返乡发展扫清障碍。

系牢乡情带,共绘发展“同心”

在外打拼的经历,让在筑流动党员积累了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成为家乡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民镇在做好管理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在筑流动党员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在筑流动党员以多种方式反哺家乡,让流动的“红色细胞”持续释放活力。

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在贵阳从事酒店经营工作多年的乡友张继昌看到家乡龙丰村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选择回到家乡创办起了辣椒加工厂,如今辣椒厂办的有声有色;一直在外打拼多年的乡友刘德勇看到乌江寨景区日益火爆,便瞧准了商机,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将自己原来居住的房屋进行了改造修缮,创办起了民宿,还带动周边多家村民共同发展民宿经济;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工作多年的乡友姜定均表示,他愿意积极联络,加强与贵阳相关区域人社部门及企业的对接,旨在为在筑流动党员和乡友提供更精准的就业信息、权益维护等服务,解决他们在外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

从学习教育不掉线到服务保障不缺位,从个人发展有支撑到反哺家乡有作为,新民镇用一根坚实的“组织线”,牢牢牵引着每一位在筑流动党员。下一步,新民镇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在精准摸排、精细管理、精心服务和作用引导上持续下功夫,让每一位在外的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飘扬的旗帜,既为流入地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播州振兴添砖加瓦,让“流动红”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