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四川成都讯(陈默 文/图)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作为城乡变迁的特殊产物,承载着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传统村落共同体解构重构的深刻命题。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吉福社区成立于2020年6月,幅员面积0.0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生态移民安置社区,服务人口12498人,分为万鑫苑和梨园新居2个居住小区。近年来,社区以“锦绣西河·文毓吉福”为发展定位,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下设5个网格党支部、16个党小组,凝聚219名党员力量,以“集思广益、协商议事”为院落治理的突破口,推动社区事务人人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先后获龙泉驿区示范学习型社区、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2023年底,万鑫苑小区在原物业公司骤然撤场后,顿时陷入设施停摆、环境失管的“物业真空期”,其困境折射出移民安置社区治理普遍面临的深层挑战:物理空间整合易,社会关系融合难;政策扶持过渡易,内生秩序生成难;应急管理启动易,长效服务供给难。
然而,在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的双轮驱动下,万鑫苑小区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探索,不仅稳住了基本盘,更实现了“陌邻”向“睦邻”的温暖蝶变,为破解同类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地治理参考“金钥匙”。

一、破局:党建引领下的组织重构与应急响应
物业真空期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撕裂了万鑫苑脆弱的日常秩序。设施瘫痪、环境恶化、管理缺位——“四大难题”如利剑悬顶,考验着基层治理体系的韧性与智慧。面对危局,西河街道与吉福社区党委展现出强大的政治定力与行动自觉,精准锚定“抓物业”这一核心矛盾点,以组织重构为破局利刃。
“主心骨”定向领航:社区党委迅速扛起主体责任,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统筹全局的坚强核心。其角色绝非包办替代,而是通过精准赋能与资源链接,为后续居民自治搭建稳固平台。街道层面政策与应急资金的倾斜,为小区重生注入第一股源头活水。
“包楼制”精准下沉:社区两委成员化身“流动服务站”,分片包干开展全覆盖“敲门行动”。这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渠道,更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在深入楼栋的过程中,两委成员精准捕捉居民焦虑点与需求点,有效凝聚“共渡难关、共建家园”的共识,为自治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物管委”应势而生:在党委引领和居民共识的双重催化下,由居民骨干挑大梁的物业自治管理委员会(物管委)迅速组建。它并非传统物业的简单替代,而是扎根于本乡本土、代表居民利益、具备灵活执行力的新型治理主体。物管委成员带头冲锋——组织志愿力量清运积存如山的垃圾;多方奔走筹措资金抢修水电等关键设施;制定临时规约规范停车装修乱象。这些雷霆行动迅速遏制了环境与管理秩序的滑坡,稳住了小区运转的“基本面”,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赢得了居民的初步信任。
这一阶段,“党建引领、两委包楼、物管委抓落实”的协同治理模式初显威力。党建引领提供了方向与保障,包楼机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物管委则成为凝聚执行合力的核心枢纽,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了抵御治理真空的应急长城。

二、深化:居民自治下的服务优化与关系重塑
稳住“物业”基本面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于万鑫苑这样一个由原万兴乡、洛带镇、山泉镇等多地移民构成的小区,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并不天然带来心理层面的认同与融合。“优服务”成为巩固治理成果、实现社区善治的更高阶命题。万鑫苑的智慧在于,将“集思广益、协商议事”这把“金钥匙”深深嵌入物管委的工作基因,推动服务从“保基本”向“有温度”跃升,同步催化邻里关系的化学反应。
“协商议事”破译治理密码:面对资金短缺、收费标准制定等棘手问题,物管委摒弃“一言堂”,创新搭建“多方联席会(整合街道、社区、专家等外部资源)+线上议事群(全天候、广覆盖)+楼栋代表会(扎根基层、反映心声)”的三维立体协商平台。每一项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在阳光下运行,经历充分的意见征集、辩论与妥协。这不仅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更在反复的协商实践中培养了居民的规则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使“看得见、能参与、可监督”从口号变为现实。协商,成为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密码,让分散的个体意志汇聚成强大的共同体合力。
“精准服务”传递治理温度:“两委包楼栋”机制在服务优化阶段持续释放效能,化身灵敏的“需求感应器”和高效的“服务传送带”。物管委与社区紧密联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将服务精准滴灌至特殊群体和共性需求:针对高龄老人的定期关爱巡访,送去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慰藉;常态化的社区环境整治行动,营造的是干净整洁的“面子”;丰富多彩的居民素质提升、自治能力培训活动,则涵养了文明和谐的“里子”。这些“月月有活动、楼栋有响应”的服务项目,如春风化雨,悄然弥合着因搬迁而断裂的社会联结,重建着社区认同的基石。
“邻里共生”升华治理价值:服务的优化与活动的浸润,最终指向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增值。曾经因来源村落不同而存在的隔阂(“陌邻”),在共同参与清洁家园、协商议事、关爱邻里的过程中逐渐消融。楼道里的点头寒暄变成了主动的互助帮扶,曾经的疏离感被“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所取代。社区公共空间开始充满孩子们的欢笑、长者的闲谈和志愿者的身影,一个基于地缘关系、守望相助的新的“邻里共同体”(“睦邻”)正在生成。这种从“物理聚合”到“心灵契合”的转变,是移民安置社区治理最珍贵的成果,也是万鑫苑模式最打动人心的价值所在。

三、启示:万鑫苑实践的普遍价值与长效之道
万鑫苑小区的成功“逆袭”,绝非偶然的个案,其蕴含的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深度融合的治理逻辑,为破解转型期社区,特别是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的治理困境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式。
党建引领:危机治理的“定盘星”与长效发展的“导航仪”。在物业真空的至暗时刻,社区党委的果断介入与精准施策,避免了治理体系的彻底崩盘。其核心价值在于:定向领航,确保危机应对不偏离公共利益轨道;资源整合,为自治组织提供初始动能与制度保障;组织孵化,识别并赋能居民骨干,催化内生治理力量。在平稳过渡后,党建的引领作用应更多转向机制建设、能力培育和氛围营造,为居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居民自治:社区活力的“源头水”与善治根基的“奠基石”。万鑫苑物管委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居民并非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能力、有智慧参与治理并创造价值的主体。其成功关键在于:赋权增能,让居民在真实参与中提升能力、获得尊严;协商共治,通过制度化渠道保障多元声音有序表达与理性整合;利益相容,让居民在参与治理和服务中获得切实的归属感与获得感。激发自治活力,是破解社区治理内生动能不足的治本之策。
“抓物业”与“优服务”:治理进阶的“双螺旋”。“抓物业”聚焦于生存性、基础性需求的满足,是社区稳定的基石;“优服务”则致力于发展性、情感性需求的提升,是社区繁荣的灵魂。二者并非割裂的阶段性任务,而是相互依存、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万鑫苑的经验表明,即使在危机应对的初期,“抓物业”的行动中也需蕴含服务的温度(如物管委成员带头清理垃圾时的示范效应);而在服务优化阶段,高效优质的物业服务(如及时维修、规范管理)又是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归属感的前提。只有实现“抓物业”与“优服务”的深度融合、动态平衡,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区的持久和谐与活力。
万鑫苑的灯火在物业真空的危机后重新点亮,邻里间熟悉的乡音不再隔膜。这温暖图景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力量的破土而出与蓬勃生长——社区党委以“主心骨”的担当精准导航,物管委以“当家人”的姿态勇挑重担,协商议事以“金钥匙”的智慧凝聚共识,精准服务以“邻里情”的温度弥合陌生。这一实践深刻昭示:破解治理难题的密码,从来深植于基层土壤与人民力量之中。
万鑫苑小区的实践探索,无疑为众多面临类似困境的移民安置社区点亮了前行的星火。它呼唤更多的基层实践将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居民自治的潜在活力激发为善治动能。唯有如此,方能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让每一个迁移的家园都生长出守望相助的根系,让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抵达心灵安居的彼岸,最终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区新图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