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担心没技术、没门路,现在靠着县残联组织的养殖培训,不仅学会了生猪养殖技术,还领到了幼猪仔,一年下来能增收不少!”10月下旬,都昌县某村残疾人养殖户老郑一边给猪喂食,一边高兴地介绍。这是该县残联深化改革、精准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都昌县残联严格落实各级各项改革部署,以“强政策、优服务、兴产业”为抓手,在残疾人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岗位安置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改革红利持续惠及广大残疾人群体,书写了惠残利民的扎实答卷。

政策宣讲沉下去 惠残知晓提上来

“以前不知道残疾人创业能享受这么多优惠,多亏了残联同志上门讲解,现在我的手工坊不仅享受到了税费减免,还拿到了创业补贴。”在县城经营手工编织坊的残疾人王女士说。

为让惠残政策直达基层、直通群众,该县残联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预防日等节点为契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城乡社区、残疾人家中开展“面对面”宣讲,累计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000余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就业扶持、医保补贴等核心政策。同时常态化开展“零距离解难题”活动,现场倾听残疾人诉求,逐一解答政策疑问,全年开展互动交流活动20余场,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培训就业双联动 技能增收有底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残联深知技能提升是残疾人就业的关键。今年以来,残联创新培训模式,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路径,搭建线上平台整合电商运营、手工制作等课程,方便残疾人碎片化学习;同时结合残疾人就业意愿,开展“订单式”线下培训。

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残联专门组织农村残疾人种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为76名残疾人讲授生猪养殖技术,现场发放幼猪仔并提供后续技术跟踪。“从选种到防疫,专家都手把手教,现在我养的猪存活率很高,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头扩大到了几十头。”老郑的话语里满是底气。此外,残联通过“按比例安置+公益性岗位”双轮驱动拓宽就业渠道,28家行政事业单位、企业通过年审并安置64名残疾人就业,安置比例较去年提升2个百分点;开发公益性岗位330个,其中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240个,覆盖脱贫户残疾人130人、监测户残疾人32人,安置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产业扶持强根基 带动就业增活力

依托县域产业特色,该县残联用足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培育畜牧养殖、茶叶种植等涉残产业,分级打造助残基地载体。今年累计扶持省级助残基地1家、市级助残基地(大户)20家、辅助性就业机构1家,其中市级基地(大户)数量较去年增长30%。

为激发基地带动活力,残联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为省市助残基地(大户)及辅助性就业机构发放扶持资金86万元。在政策激励下,各基地不断扩大产能,全年带动84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其中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各4人,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在助残基地上班,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稳定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在新光明省级助残基地务工的残疾人沈某说。

保障升级暖人心 民生福祉有质感

就业有保障,生活更安心。该县残联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将1.1万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纳入“两项补贴”动态调整范围,月补贴标准提高至110元/人,全年发放补贴资金1558.068万元;为重度失能残疾人发放照护补贴,为困难残疾人发放临时救助款30.74万元。

针对残疾人生活不便问题,残联联合第三方机构为157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每户补贴3000元,通过改造厨房、卫生间及配置扶手等设施,切实解决残疾人出行和生活难题。“改造后家里到处都有扶手,洗澡、走路都方便多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贴心了!”家住狮山乡狮山村的重度残疾人冯大妈说。

改革不停步,服务无止境。都昌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残疾人事业改革,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壮大涉残产业、提升保障水平,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梦、过上好日子。(沈鸿伟)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