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今天,如何以技术赋能人类共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价值共享,已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世纪互联携手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等将于香港举办的“RWA+AI主题峰会”,正是这一命题下的重要实践。它以“AI原生新基建”为底座,以新一代跨境通证数字经济为指引,展现出一种以技术推动公平、以协作实现共赢的未来图景,与“天下为公,数字大同”的理念不谋而合。
技术为公:重构基础设施,推动资源普惠
此次峰会提出的“智能体超级互联网络”,不仅是对传统互联网架构的升级,更是对资源分配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区块链与AI的融合,将存储、计算、传输等底层资源数字化、资产化,在开放协议下实现智能体之间的高效协作与价值交换。这种架构打破了过去中心化平台对资源与数据的垄断,为全球参与者——无论规模大小、地域所在——提供了平等接入和使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可能。
这种“链管一体”的设计,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可信的数字共同体。它不服务于某一特定利益集团,而是试图以技术协议重新定义权利与分配规则,使资源流动更加高效、公平。这正是“天下为公”在数字时代的一种体现:以开放技术架构促进全球资源的共享与协作。
资产为桥:跨境数字债券与RWA2.0的创新实践
峰会另一重要突破,是以REITs模式推动高质量基建资产的通证化,发行跨境数字债券。这一机制将国家认证的新基建项目(如新能源、算力中心)转化为可分割、可流通的数字资产,吸引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发展,同时为国内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这一模式的意义远超金融技术本身。它通过合规化、标准化的资产上链,建立起一条连接中国实践与国际标准的“超级接口”。香港作为“桥头堡”,不仅成为资本与技术的交汇点,更成为制度创新与信任构建的试验场。这种以真实资产为支撑、以跨境协作为特征的数字金融生态,正是“数字大同”的初步探索:打破地域与制度壁垒,使价值流动更加自由,成长机会更加平等。
数据为基:去中心化采集与知识共享
面对机器人产业乃至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瓶颈,峰会提出“去中心化数据采集”路径,联合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更探索出一种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可能:数据不再被少数巨头垄断,而是成为可确权、可流通、可融资的新型资产。
这意味着,数据——这一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将有可能通过开放协作与协议共享,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香港凭借其制度优势与国际化平台,可率先构建跨境数据资产融资机制,为全球树立“数据为公”的价值标杆。
迈向数字大同:香港作为起点,技术作为舟楫
“天下为公,数字大同”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可以通过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逐步实现的愿景。香港RWA+AI峰会所提出的三大方向——REITs新基建、去中心化数据采集、智能体超级互联网络——正是这一愿景下的具体实践。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通过可信技术架构与开放经济协议,构建一个人人可参与、资源可共享、价值可循环的数字社会。
而香港的选择更具象征意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的超级联系人,它既是技术创新的首发站,也是制度融合的试验田。从这里出发,中国的高质量资产、供应链能力与市场规模,将与全球资本、技术与标准实现更深层次的对接。
此次峰会不仅是一场技术与金融的展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社会理念实验。它提示我们:数字时代的人类协作,可以超越零和博弈,走向共享与共赢;技术发展可以不仅服务于效率提升,更可用于推动公平与包容。
“天下为公”,是资源分配的理想;“数字大同”,是技术发展的愿景。而当区块链遇见AI,当香港遇见世界,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条全新的路径的诞生:以新一代跨境通证数字经济为指引,以代码书写规则,以协议构建信任,以协作取代割裂——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数字浪潮中享有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